刚刚,上海民政发布2021工作要点,在养老康复领域定下这些目标!

上海市政府近日召开全市民政工作会议,明确了2021年上海民政工作的重点任务,强调要进一步聚焦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推动上海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涉及养老康复的内容如下:

三、推进社会福利,进一步增强民生福祉

坚持以扩面、提质、增能为工作着力点,聚焦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提升上海社会福利水平。

在养老服务领域。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积极履行民政部门牵头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责定位,做好《条例》的宣贯培训工作,开展“政策宣传月”活动。编制出台本市“十四五”城乡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扶持等相关重要政策。

二是持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全面落实“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优化养老床位功能结构,建设一批与老年人“养、食、居”密切相关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增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0个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5000张养老床位,改造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同时,新增30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推出第三批40家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街镇,继续做好“老伙伴计划”“老吾老计划”等项目。

三是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在中心城区深化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综合体+家门口服务站”的设施网络,推广综合照护模式,扩大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推动形成“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在农村地区发展互助性养老,结合乡村振兴,夯实组有“点”、村有“室”、片有“所”、镇有“院”的四级网络,新增650个示范睦邻点。

四是加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做好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开展第一届“百佳养老护理员”评选。深化“养老顾问”制度,全市居村养老顾问覆盖率达到80%。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推广“智慧养老”的应用场景落地。完善支付保障,健全与长期护理保险相衔接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五是加强养老服务质量管理。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制订出台“养老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备案办法”。完成200家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持续开展养老机构年度服务质量日常监测,试行养老机构信用分级制度。完成民办养老机构消防达标工程,推进养老服务机构食品安全可追溯机制,贯彻《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强各类养老服务风险底线管控。

六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继续办好2021年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康复医疗博览会、中国老年福祉产品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推进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年内完成5000户。落实“长三角养老深化合作年”任务,打造区域合作共建共享平台。

在残疾人福利领域。

一是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继续推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2021年新增社区实体租赁网点70家,实现全市街镇乡全覆盖。探索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补贴方式,研究多元化的康复辅具支付体系。举办第四届进博会康复辅具产业创新论坛。启动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队伍建设,年内培训1000名咨询师。推动长三角康复辅具产业园区建设,在三省一市联合挂牌产业园。建立本市康复辅具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库,并对接相关康复辅具企业开展成果转化。

二是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继续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做好调标后的各项政策衔接以及与民政部信息系统的对接,进一步研究细化资金发放流程。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研究提出符合本市实际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指标体系,形成工作规范。开展“十四五”残疾人养护机构建设规划调研,形成选址初步方案。继续优化本市残疾人集中就业助残督导工作机制。

六、优化社会服务,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二是深入推进“社区云”。加强“社区云”与“一网统管”全面融合,完善各项配套机制与数据标准。做好“社区云”二期建设与运营,优化各类模块应用,丰富扩展应用场景。聚焦群众生活,陆续推出居村务管理、志愿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活动、家庭医生、法律援助等应用场景,为广大市民提供基于社区的便民服务。

七、加强民政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升民政工作能级

四是坚持标准先行。研究制定本市民政领域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完善民政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建设10个局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优秀项目申报市级或国家级试点。探索建立长三角民政标准化工作机制,在养老服务等领域研究制定长三角团体标准。

八是坚持能力提升。加强人才建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指示,开展养老、殡葬领域职业技能竞赛,培养民政特色人才队伍。加强民政科研工作,编纂《上海民政年鉴(2021)》,加大民政工作宣传力度。做好信访稳定工作。科学编制并发布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十四五”规划。推进民政系统窗口文明建设,争取文明行业“九连冠”。

教育部:将面向全体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老年医学教育,鼓励高校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

日前,教育部在回复提案议案时,对多份提到新增高校专业的建议做出了回复。这些建议包括在高校新增“家庭教育专业”、“美容医学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临床营养本科专业”、“老年医学本科专业”等专业。

针对“关于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和养老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培养的建议”的答复中,教育部表示,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多措并举,强化老年医学教育。

一是优化养老专业设置。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2号),批准23所高校增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已累计批准109所高校开办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批准4所高校增设中医康复学专业,已累计批准13所高校开办中医康复学专业;批准7所高校增设护理学专业,已累计批准288所高校开办护理学专业;批准13所高校增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已累计批准176所高校开办康复治疗学专业,为养老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大力支持有关高校自主设置养老相关二级学科,全国共有11所高校自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学等二级学科
积极推动职业院校进一步完善养老专业设置,2019年,全国共设置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护理等相关专业点1200个左右中职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点700个左右,增补中职智能养老服务专业。
二是健全养老专业教学标准体系。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医学课程中通常包括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课程的内容和临床见习,对加强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老年医学教育作出明确要求。
关于设置老年医学本科专业的建议,由于老年医学属于临床二级学科,从国际经验以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医学院校本科教育阶段一般只设置临床医学专业,有利于为临床医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医学基础,老年科医生的培养主要通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因此,《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未设置老年医学专业。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对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需经高校申报、高校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审议、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后,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

在加强专业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上,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答复称,《“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将老年医学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目录(2019版)》对于老年医学共设置了内科老年医学、全科老年医学、老年精神病学、神经康复医学、临终关怀与姑息医学等专科,2019年已启动内科专业老年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共遴选建设了培训基地46个,强化老年医学人才培养。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老年医学教育,同时,协同国家卫生健康,鼓励高校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推进老年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80岁老人每天要写多项家庭作业?

近日,甘肃定西一位儿媳
给80岁的公公布置家庭作业
背后的故事感动了很多网友
作业的内容包括
抄写儿童读物、字典
做简单的算术题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
预防老人出现脑梗后遗症
↓↓↓
预防脑梗后遗症儿媳给公公布置作业

2019年9月,80岁的王振国不慎摔倒导致脑梗。手术后,他慢慢记不清事情,“忘性大得很”。医生嘱咐王振国的家人,老人除了要按时吃药,还要进行语言思维功能和机体功能的锻炼,家人都很担心老人出现老年痴呆的症状。

图片

当时,老人的儿子早出晚归在市场干活,孙女一边上班,一边忙考试,照顾老人的任务就落在了儿媳张海梅的身上,在甘肃兰州当月嫂的她经常要赶回家照顾公公。

2020年6月,张海梅因为工作调动要到北京做培训,这一去就要半年多,公公的康复问题让她很是惦记。老人平时既不下棋也不打牌,张海梅担心他一个人太孤单,就想了个办法,通过布置作业让老人多动脑。临行前,她对公公说:“你每天完成作业,我回来会检查的。 ”

儿媳妇离家前布置的作业,王振国记在了心里,每天遛弯回来就坐在书桌前,写数字,抄字典,一天也没落下。张海梅让他每天写一页纸,但王振国往往写到四五页才罢休。他的孙女说,有时做完饭端上桌,老人还是坚持要写完手上的作业。
老人最开始写数字时,只能写到100左右,到后来最多能写到1400多,还能抄写一些文章。
儿媳认真批改作业奖励公公“三好学生”奖状

今年1月21日,张海梅刚从北京回到家,王振国就捧着一大摞作业,让儿媳妇检查。张海梅回忆,当时一叠作业都用夹子夹好了,纸张码放得很整齐,老人像孩子一样的举动让她很心酸:“感觉爸爸的身体确实差多了,我们应该陪在身边尽孝。”

张海梅仔细检查了公公的作业,还打了分数,做了批注。在家的几天,她还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出了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算式,给日常作业增加难度。

对于儿媳布置的作业,王振国很愿意坚持下去,他说这对自己有很大好处:“以后得了痴呆病就麻烦了,给家里增加负担。”

前不久,张海梅把公公交作业的事,拍成短视频发到了网上,引来众多网友点赞,有网友出主意,把老人评为 “三好学生”。张海梅为了让老人开心,就写了奖状给王振国,她说:“有网友问你爸读的什么大学啊,我说咱们就写个家里蹲大学吧,我爸开心地说行行行。 ”

过完年,张海梅又要去北京工作了,这次她把给老人布置家庭作业的任务,交给了女儿王倩。王倩说她不仅会每天出题目留作业,还会挤出时间,给爷爷更多的陪伴,“小时候爸妈忙,都是爷爷带我们。现在他老了,就由我们来照顾他,家人之间这种互相关爱是理所应当的。 ”

网友:陪伴是最好的爱
看到这段视频
网友纷纷为儿媳的做法点赞
也有网友表示“看着看着就哭了”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AID+直播课全新上线 | 讲师自荐计划今日启动!

在时代的风潮中,我们打造了“AID+”在线平台。通过近半年来的运营,我们尝试做了线上课程、峰会直播、“文阿姨在上海”探访系列视频集锦等等既有专业度也有趣味的内容,掌握了技术、结识了朋友,也对“AID+”的未来有了更为准确的定位和目标。

新的一年,三大改变

NEW

方式上更为注重直播的传播方式;

内容上拓展话题的范围和视角,力图扫描中国养老产业的方方面面;

讲师上,我们将虚怀纳客,欢迎福祉行业内所有有见解、有观点的朋友来自荐,加入我们的“AID+”讲者自荐计划。

某次AID+直播课宣传画

“AID”讲师自荐计划

CALL

养老产业内的门道儿,千丝万缕,从产品到运营,各个领域都有着不同的问题。每个人都无法对全行业的各个“法门”都了若指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始终需要在互相学习中得到成长。

为此,我们的AID+直播课计划每月更新一期线上内容,搭配6.5万+粉丝量的微信公众号号“养老福祉圈”专属预热推广,诚挚欢迎每位有独特见解的行业人士能成为AID+的讲者,大到趋势分析也好,小到经验分享也罢,我们将为每位AID+讲者提供专属的直播机会,在分享中成就彼此,在互通中赋能行业!

如何报名

HOW

若您对以下话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诚挚的期待您能加入我们的讲师团,与大家一同分享您的智慧和思索

关注的话题:

政策/机构运营 /社区居家/康养、地产与设计/人才培养/辅具/老年消费/建筑设计/金融与投资/咨询/医疗服务/认知症/智慧养老/国企养老/营销与销售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成为AID+讲师,我们将会根据报名情况与您联系沟通后最终确认讲师资格,并邀请您参与后续分享环节。

若有其它疑问请联系:

宋晓波 先生

+86 21 62956682

+86 13917245376(微信同)

songxiaobo@shanghai-intex.com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阅读原文报名讲师

北京市已建成运营262家养老照料中心(附最全名单)

截至2021年1月14日,北京市已建成并运营262家养老照料中心,覆盖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街乡镇。实现了机构、社区和居家三类养老服务相互依托、资源共享、融合发展,满足了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

为解决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不高、不专业的问题,从2014年起,北京市相继出台支持政策,推动在居民楼和平房院建设具有居家支持功能、辐射全社区的养老照料中心。目前,全市已建成并运营的养老照料中心共计262家。其中,东城区14家;西城区23家;朝阳区50家;海淀区30家;丰台区26家;石景山区9家;门头沟区7家;房山区17家;通州区9家;顺义区15家;昌平区14家;大兴区14家;怀柔区8家;平谷区12家;密云区8家;延庆区6家。此外,还有50家养老照料中心正在筹备中。

作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照料中心主要开展机构养老、社区托老、居家助老、信息管理、专业支撑、技能实训等六大服务功能。养老照料中心能为区域内失能、高龄独居以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就近“短托长住”,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精神关怀、拓展服务等居家助老服务。此外,养老照料中心的服务项目还包括建立老年人信息库,通过绿色通道便捷就医,由专业的护理员提供不同等级的生活照料、专业护理、合理配餐营养膳食等服务。

据了解,应社会发展需求,养老照料中心还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老年餐饮及棋牌休闲、巡视探访、居家上门家庭护理等辐射到家庭内的养老服务,并向老年人家属、家务服务人员等有需要的居民开展生活照料和护理技能的实训,从而使老人和家属都可以从中受益。

滴滴、百度相继入局 “老年赛道”或成巨头短兵相接的新战场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都在争夺年轻人,仿佛得到年轻用户的青睐就掌握了互联网的未来。但对于关注老年市场的人来说,或许并非如此。事实上,在众多平台都在争夺年轻人的同时,一些平台早已把目光投向老年人群体。近日,多家互联网巨头再一次主动出击老年人市场。

· 滴滴推出老年人一键叫车小程序

· 百度上线”百度大字版App“;

· 首汽约车则在北京率先试用首个专为老年人出行设计的网约车”助老模式”产品

事实上,随着短视频社交等方式的快速兴起,老年群体所蕴藏的市场价值也正在浮出水面。微信、抖音等也早有涉足,那么,对于滴滴、百度、首约汽车等头部玩家而言,为何要纷纷入局老年人市场?背后究竟又隐藏着多大的潜力?

各家巨头纷纷入局 打响”老年赛道”中场战事

滴滴、百度、首约汽车这些互联网玩家向中老年用户市场下沉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早在2010年,从QQ微信之争时,中老年市场的魄力就可见一斑,但微信许多功能都与QQ相重合,本质还是一个”实时通讯软件”。然而,微信后来者居上,也是借助了老年用户市场的资源优势。

微信、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各大社交电商平台,也初步完成了对老年用户的上网技能和互联网素养教育。

尤其是短视频市场,当年轻人的活跃潜力已经被激发,上升空间较小时,释放中老年的流量池就成了迫切的任务。

2017年,快手率先打响了短视频领域争夺”老年赛道”的第一枪,在内部运营侧,快手加强了各类适合中老年垂直领域的创作内容的建设,使得中老年用户在快手”有的看”,也有更多内容去”推荐给别人看”。

相比快手,抖音社区适合中老年用户的创作内容相对薄弱,能看到的是,抖音的策略是强化对地方风俗文化类内容的扶持与运营,在中老年用户群体中都收获了不错的流量和口碑。

随后快手、抖音推出多版本的应用程序,抖音极速版和快手极速版相较于其品牌的旗舰产品,主打”网赚”,核心目标就是下沉市场和空闲时间较多的中老年用户。

微信敢在风口过后做起视频号,一方面是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老年用户中扩张的模板,2020年春节过后,快手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用户的规模达到了10.3%,2020年3月抖音新安装用户中,46岁以上占比高达14.5%;另一方面也是对中老年人市场信心的一个肯定。在国内应用程序中,微信是普及度最高的一款,尤其是针对中老年用户。相比其他应用程序,微信已经拥有了数目相当可观的中老年用户群。

阿里巴巴在看到微信、抖音、快手在”老年赛道”上的布局之后,也不甘示弱。淘宝相继推出特价版和省心版,省心版专区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低价细分区。

据悉,省心版与特价版不同的是,前者调大了字号、产品信息图区域以及简化了购买跳转链路。同时,该版本专区上还根据老年人群高频消费的产品推出了1元、5元、10元细分区。

从淘宝省心版的定位来看,主要针对的便是老年人市场。

而滴滴、百度、首约汽车三家互联网巨头在1月22日发布有关产品与服务,再次将”老年赛道”推向高潮。

虽是不同的产品、服务,但互联网巨头们都是聚焦关注在数字化、智能化中处于弱势的老年人群,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效率,完善现有功能的头部应用程序的同时,也乐于针对中老年用户市场作出改版提供更有人性化的产品服务。

不得不承认,随着老龄化的深入,中老年用户的占比只会逐年上涨,应用程序是否符合中老年用户的需求,往往决定了其”长度”而不是”热度”,未来”老年赛道”的抢跑赛或许只会变得更加激烈

流量争夺步入”巷战” 老年市场潜力渐显

本质上,互联网巨头的争夺,仍然是对于用户屏幕时间的争夺。年轻人的屏幕使用时间已经很难再有增量,逐渐出现瓶颈。

近日,腾讯企鹅智库发布了《2020-2021中国消费互联网竞争趋势报告》。报告介绍,截至2020年10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已达到11.54亿,同比增长1.7%,但网民的月活增速已经连续15个月压低至2%以下。互联网月人均使用时长为141小时,同比增速仅为2.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趋向全局饱和。

图源:腾讯企鹅智库

并且根据《传播创新蓝皮书: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20)》数据显示,互联网核心用户(”00后””90后””80后”)占总体互联网用户65.1%,但增长速度已经趋于平缓。

这一现象,在短视频领域特别明显。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短视频月活跃用户规模就已经超过8.2亿,并且短视频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即便是像抖音快手这样的头部玩家,流量焦虑都成为核心问题。回顾2019年抖音快手的用户重合度已经达到了47%,显然”抢”人并不能解决短视频市场当下的流量焦虑,开拓新的潜在用户就成为了首要目标。

那么许许多多几乎不怎么使用智能机的老年人,以及甚至还没用上智能机的老年人,自然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各级赛道的”新生力量”。

在如今年轻人群流量增长疲软的背景下,老年群体逐渐与新兴技术的连接更加紧密,并与传统的养老大市场产生”化学反应”,不仅将催生出一个个优质标的,还将加速开启”老龄化社会”这一波新兴红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的巨大改善,加上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然改变,老龄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规模达到2.55亿。中国国务院起草的人口发展规划中,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将占1/4人口。

在互联网用户群体占比中,截至2020年3月,20-29岁占比21.5%、30-39岁网民占比20.8%,高于其他年龄群体;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7.6%;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16.9%。在新增用户占比中,中老年人群贡献了超过90%的新增互联网用户,成为新增用户的主要来源,未来有望继续提高渗透率。

2020年数据显示,互联网46岁以上的月活跃用户仅为1.53亿,而中国50岁以上人口超过4亿,可见老年互联网市场仍是蓝海,上升空间极大。

“蓝海”乱象丛生 巨头入局不应只顾”掘金”

纵使老年人市场是一片蓝海,但参考近年来老年互联网市场的一些发展状态,或许也有值得各家互联网巨头入局背后发起更多的深思。

在早期中国老年互联网市场的平台中,老来网算是入围较早的。老来网初期是基于老年人社保待遇资格查询,并且逐渐拓展老年人上网所需的服务。

此外还有知名的老年人社区”糖豆”,在2015年凭借广场舞起家的,随之推出了视频拍摄功能,给老年人更多的展示机会,上线两年注册用户就已经突破了1亿,给后入局的这些玩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模板。

不过,在如今的互联网中,虽然这些领域不少软件和平台都有涉足,但老年人对主流平台也存在有种天然的隔阂感。并且还有一些主流软件,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可能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轻松解决,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一种障碍。这也就要求针对老年人的产品与服务有必要做到更加垂直和精准。

未来老年人市场虽是一片”蓝海”,但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且随着不少市场入局者的逐渐加入,也难免出现一些乱象。有部分为老年人研发的交友软件中,存在乱收费现象,加好友、聊天都需要另外付费。随意填写信息都能注册成功,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

在这个应有尽有的互联网中,不少平台打起赚取”快钱”的主意,一些深耕老年互联网市场的平台也是在做表面功夫,甚至利用老年人固有的弱点进行不正当牟利、传播虚假信息等,长此以往,只有百害无一利。

这样一来,对于像滴滴这样的平台,虽然推出了针对老年人的小程序,但对于老年人来讲,互联网上的各种隐患也加剧了这些人群的一些防备之心。未来,究竟有多少老年人会去真正地使用,究竟又能在这样有空间但仍存挑战的市场里开辟出多大的市场,这仍然是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面对未来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群体,市场前景无疑是巨大的,但对于老年人来讲更需要一个平等、和谐的互联网环境。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在探索老年互联网市场这片蓝海的企业和平台不应只以牟利为目标。对于这些巨头而言,更加应当承担起重塑老年人互联网市场秩序的重任。这是个长期的过程,值得我们用心深耕。

来源:港股研究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刚刚,上海发布202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3条重点内容提及养老康复!

今日,2021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正式公布。具体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全面开展公办小学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新建改建80条市民健身步道;为困难家庭免费升级百兆宽带……

其中,第一、六、十条涉及养老、康复,已为大家划出重点:

一、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改建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

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集成日托、全托、助餐、医养结合、康养服务等功能,打造枢纽型社区养老综合体。实施进度:第一季度,下发实事指标;第二季度,办理相关手续,完成20家建设任务;第三季度,累计完成50家建设任务;第四季度,开展督导评估,指导建成项目尽快投入运营。该项目由市民政局和各区负责,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配合。其中,市民政局负责人为副局长蒋蕊,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负责人为副主任朱剑豪,市规划资源局负责人为副局长许健,各区负责人为分管副区长。

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重点为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和集中堂吃等服务,方便居家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养老。实施进度:第一季度,下发实事指标;第二季度,办理相关手续,项目开工建设,完成60个建设项目;第三季度,全部完成;第四季度,对完成项目开展评估验收,督促建成项目尽快投入运营。该项目由市民政局和各区负责,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其中,市民政局负责人为副局长蒋蕊,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负责人为副主任朱剑豪,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为二级巡视员陶爱莲,各区负责人为分管副区长。

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持续增加养老床位供给,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的需求。实施进度:第一季度,筹划安排,任务分解到区;第二季度,建成1000张;第三季度,全部完成;第四季度,筹备运营。该项目由市民政局和各区负责,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配合。其中,市民政局负责人为副局长蒋蕊,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负责人为副主任朱剑豪,市规划资源局负责人为副局长许健,各区负责人为分管副区长。

改建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推动我市认知障碍老人照护服务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实施进度:第一季度,筹划安排,任务分解到区;第二季度,改建完成500张;第三季度,全部完成;第四季度,筹备运营。该项目由市民政局和各区负责,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其中,市民政局负责人为副局长蒋蕊,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为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各区负责人为分管副区长。

六、新建改建6个医疗急救(120)分站;建设3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立100个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

新建改建6个医疗急救(120)分站,提升全市院前急救保障能力。实施进度:第一季度,制订建设方案,完成项目立项和工程招标;第二季度,推进项目建设;第三季度,完成站点建设,并组织验收。该项目由市卫生健康委负责,相关区配合。其中,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为副主任秦净,相关区负责人为分管副区长。

建设3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实施进度:第一季度,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和细则;第二季度,推进3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创建;第三季度,组织项目验收;第四季度,宣传和引导有需求的居民体验康复服务。该项目由市卫生健康委负责,相关区配合。其中,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为一级巡视员吴乾渝,相关区负责人为分管副区长。

建立100个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开展健康讲座、常见病咨询问诊、职业病防治等服务。实施进度:第一季度,确认服务点点位;第二季度,建立40个;第三季度,全部完成;第四季度,开展总结验收、考核督查。该项目由市总工会负责,市卫生健康委配合。其中,市总工会负责人为副主席周奇,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为一级巡视员吴乾渝。

十、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为困难家庭免费升级百兆宽带

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实施进度:第一季度,制订工作方案,启动相关工作;第二季度,持续拓展工作覆盖面,完成50万人次目标;第三季度,实现各区、各街镇全覆盖,累计完成100万人次目标;第四季度,继续常态化开展培训及帮办服务,同时开展项目总结评估工作。该项目由市民政局、市大数据中心负责,市委宣传部、东方网和各区配合。其中,市民政局负责人为副局长蒋蕊,市大数据中心负责人为主任朱宗尧,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为副部长王亚元,东方网负责人为常务副总裁高彬翔,各区负责人为分管副区长。

为困难家庭免费升级百兆宽带,让更多市民分享上海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红利。实施进度:第一季度,完成19万户;第二季度,完成38万户;第三季度,符合条件且有升级意愿的家庭实现百兆宽带全覆盖;第四季度,检查及经验总结。该项目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通信管理局负责。其中,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人为副主任张建明,市通信管理局负责人为副局长王天广。

2021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一、新建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新增200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改建2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

图片

二、全面开展公办小学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开设500个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新增50个普惠性托育点;为300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监护缺失或不当的儿童提供支持服务。

图片

三、新增1万个公共充电桩、15个出租车充电示范站、10个共享充电桩示范小区;为500个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为老旧小区内既有的1000个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加装消防设施。

图片

四、推出200家早餐工程示范点;建设证件照片“一次采集、多次复用”便民服务库。

图片

五、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培训家政持证上门服务人员2万人;支持培养1万名企业新型学徒;组织10万名一线职工疗休养。

图片

六、新建改建6个医疗急救(120)分站;建设30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立100个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

图片

七、推进郊区32条公交线路实现中途站点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在中心城区公共区域及道路新增100个出租车候客站点。

图片

八、完成中心城区11条道路积水改善工程;打造50条精品示范路;建成200公里绿道。

图片

九、新建改建80条市民健身步道;新建改建6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新建改建80片市民多功能运动场。

图片

十、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为困难家庭免费升级百兆宽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