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首本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白皮书 到2020年北京户籍老年人口将超380万

市民政局在重阳节到来之际,首次发布《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白皮书(2017)》(以下简称“白皮书”)。这是在连续发布《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基础上,编写的本市第一版全面介绍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白皮书”。该白皮书将成为公众全面、系统了解本市人口老龄化形势、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根据“白皮书”,本市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增长快,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

首次发布的“白皮书”涵盖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老年人消费市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老年文教体活动、老年人优待等各方面内容。同时,较以往《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相比,“白皮书”增加养老体系建设内容比重,包括“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机构建设及医养结合等内容,更能全面、系统、深入介绍2017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与养老体系建设情况。此外,该书在编写时,也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叙述,并采用插图、专栏等形式,进行解释、说明,表现形式多样,更加直观、易懂、美观。

根据“白皮书”的内容,本市老龄化呈现多个特点,包括老龄化程度高,截至2017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33.3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4.5%,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二位。其次,本市老年人口增长快,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从2012年的262.9万,增长到2017年的333.3万。本市平均每天净增500余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净增120余名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预计到2020年,本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超过380万,常住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白皮书中还提到一个“纯老家庭”的概念,纯老家庭即纯老年人家庭,是指家庭全部人口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的家庭,包括独居老年人家庭,夫妇都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家庭,与父母或其他老年亲属同住的老年人家庭。截至2017年底,本市户籍人口中纯老家庭人口52.14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综述的15.6%,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7.8万人。

本市老年抚养系数也在逐渐提高,从2012年到2017年,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的老年人口由29.4人提高到39.7人,这意味着2017年本市约每2.5名劳动力在抚养1名老年人。此外,本市老年人口还存在高龄人口多、长寿特征凸显、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

根据“白皮书”,本市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快速发展,“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17年底,本市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已建成并运营的有6家,正在建设中的有9家,完成选址并在完善建设方案的1家。目前,石景山区、西城区已经基本完成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布局的全覆盖。

在居家养老方面,本市逐步推进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各区结合实际,探索出“中央厨房+社区助餐点”“中央厨房+冷链运输+社区配餐”“中央厨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社区配餐、送餐”等适合本区实际的养老助餐服务模式,基本满足老年人的助餐需求。开展居家养老辐射服务,鼓励支持全市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开展十项辐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聚焦解决特殊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为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开展居家养老巡视探访服务,保障本市有需求的独居、高龄以及其他困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居家安全。

在养老服务机构方面,截至2017年底,本市投入运营养老机构506家,投入运营养老床位10.3万张。全市215家公办养老机构,已有112家完成了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占比为52%。通过实施公办(建)民营改革,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由过去的49.6%,提升到54.7%,接收入住人数较改革前提高了14.2%。

此外,“白皮书”还提到,本市在老年人消费、医养结合、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老年文教体活动、老年人社会组织与老年人社会参与、老年人优待与权益保障等多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并以丰富的官方数据进行了详细说明。

苏州市征集智慧养老产品服务

10月8日,苏州市启动智慧养老领域全省重点企业和优秀产品及服务的申报工作,旨在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发展活力和内需潜力。

本次征集由省经信委、省民政厅联合举行,苏州市经信部门与民政部门将组织市、区符合条件的优秀企业进行申报。

本次主要征集范围是智慧养老领域全省重点企业和优秀产品及服务,包括可穿戴设备、便携式监测设备、自助式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智慧养老产品,以及提供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等智慧养老服务。

征集具体要求中,要求企业拥有自主品牌,且具备完善的产品销售网络、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力。产品生产企业2017年智慧养老相关业务收入不低于300万元或产品投放数量不低于2000台。同时,产品应为具有技术先进性的量产的定型产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并已大规模应用。服务提供企业2017年度智慧养老相关业务收入不低于100万元或服务人数不少于500人。同时,服务应为市场已推广的成熟服务。

省经信委、省民政厅负责组织智慧养老领域全省重点企业和优秀产品及服务的申报和评选工作。省经信委将在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中优先支持入选智慧养老优秀产品及服务的重点企业,各地市民政部门在智慧养老相关项目的采购选型中优先支持入选产品及服务。

日本政府拟扩招”高龄职员” 鼓励延后领取养老金

日本老年人将迎来职场第二春。近日,日本媒体纷纷报道称,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少子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计划大力挖掘高龄人口的“工作潜能”,以弥补劳动力缺口。安倍政权已将扩大65岁以上老年人就业作为其“新经济战略”的核心之一。

《日本经济新闻》9日称,安倍政权正积极推进“新经济战略”,并将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在近日举行的首次“未来投资会议”上,安倍表示,将推进就业改革以克服阻碍经济增长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推进“全年龄层社会保障”改革,扩大65岁以上人口就业。同时,考虑将法律规定的、日本企业原则上义务雇用员工的年龄上限从目前的65岁进一步提高到70岁,并对雇用65岁以上老年人的企业进行补贴。

日本朝日电视台9日称,为支持经济持续复苏,日本政府正大力推动老年人就业,本月初在东京都,面向65岁以上老年人的就业招聘会首次召开,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称,这是促进全年龄就业的第一步,以后还会有第二步和第三步。根据日本内阁府《高龄社会白皮书》,截至2018年3月底,日本目前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7.7%,已经进入超高龄社会。全体劳动力人口(6720万人)中,65-69岁(454万人)和70岁以上(367万人)合计占到总劳力的12.2%,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就业领域方面,65岁以上劳动者的39.1%从事服务业、12.1%从事房屋租赁业、11.9%从事学术研究事业。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轻体力服务业,“银发工作族”日益占据主导。根据内阁府调查,13.5%的日本人表示愿意工作到70岁以上,29.1%的人愿意工作到65岁以上。

《日本经济新闻》称,对于65岁以后继续工作,大多数日本人持开放态度。动机主要包括贴补家用和实现社会价值,但也有日益升高的声音抱怨说,目前的工作环境及福利制度对老年人“并不友好”。有日本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对老年人口劳动力的挖掘利用“已到了一个较高程度”,新政策能否增加多少劳动力供应并不确定。还有日本经济学家称,目前强推老年人就业,并鼓励延后领取养老金的政策将增加老年人负担。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方案: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加快破解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方案》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聚焦引导形成合理消费预期、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一目标任务,强调要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培育重点消费领域细分市场,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方案》提出了2018-2020年实施的六项重点任务。一是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主要包括出台实施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政策措施,扩大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范围,加快制定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办法,合理放宽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规划预留空间,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开展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等政策措施。二是完善促进实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壮大绿色消费,促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商用等政策措施。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主要包括将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实施范围逐步由食品农产品领域向消费品等其他领域拓展,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制定等政策措施。四是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在部分地区试点建立失信企业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食品药品等重要消费品召回制度等政策措施。五是优化促进居民消费的配套保障。主要包括制定出台新个人所得税法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积极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六是加强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主要包括加强消费领域统计监测,加强消费领域大数据应用,认真做好消费宣传引导工作等政策措施。

 

来源:央视新闻

“在家养老”或“如同在家养老”(国外养老新趋势)

与记者所住房屋相隔一条街的一户人家,每两三天就会有一辆医疗车来接送一位行动迟缓的老人,一连几周均是如此。这是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之一,老人可以住在自己家中,有需要时通过社区提供的车辆前往医疗场所,而非住院接受治疗。

英国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老龄化问题较为严峻。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7月发布的数据,英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8%,85岁以上的老人占2.4%;预计到2046年,英国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将达到24.7%。同时,英国人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36年,女性的预期寿命将达86.6岁,男性达83.7岁。

社区养老是目前英国大多数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这体现出英国人“在家养老”或是尽可能地“如同在家养老”的理念。按照英国有关社区照顾的法令,几乎所有的社区都配备相关的辅助设施、提供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和帮扶政策。记者所在的伦敦布兰特区,在社区网站上可以查阅到各种养老需求所对应的服务。例如,对于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社区提供了4处专门的咖啡馆”,既能够让这些患者相互交流、尽可能地融入社会以减缓病情的发展,也能够为其家人和看护者提供一个交流照顾经验的平台,甚至是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同时,有需要的人们也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建议和信息。

如今,英国社区养老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与建设养老院、将老人集中起来看护相比,“去机构化”的社区养老可以更好地调动民间资源,展现养老服务的灵活性,也能够让老人最大程度地融入家庭和社区,尽可能让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度晚年。社区服务部门受政府监督,机构的资质、服务的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的资格等都定期受到核查。老人可根据自身需求和自理能力,选择老年人活动中心、日托所、护理机构等,服务内容涵盖照顾生活起居、陪同购物就医、心理支持等方面。

 

另一方面,随着养老市场多样化发展,英国也出现了诸如“退休社区”“退休村”的商业化老年公寓。这些“退休社区”与普通社区基本无异,老人以购买或租赁社区房屋的形式在这里居住,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对房间进行装修和装饰,还可带来自己的宠物,随时邀请亲朋好友来做客。社区内餐厅、酒吧、图书馆、健身房、商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同时,社区有面向老人的日常和医疗服务,也会组织各种适合老人的活动,老人可按需购买这些服务。不过,这种“退休社区”价格不菲,例如使用一套租赁式的房屋除了要先缴纳25万英镑外,每年还要缴纳租金、服务费等各项费用。

 

随着英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社区养老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包括资金和从业人员不足、对护理要求日渐严苛等。英国行将“脱欧”,而英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中,来自欧盟国家的护理人员不在少数,一旦“脱欧”后的政策对这些人群不那么“友好”,英国的社区养老事业恐怕将面临更大的人力缺口。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