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AID 2018“行业推动者沙龙”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CHINA AID 2018将继续推进“行业推动者沙龙”活动,现向所有参展商开放演讲机会的报名申请。
得了认知症,人生就终结了?在4月10日,由上海红日家园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中日长者事业咨询事务所共同主办的中日认知症照护实践事例共享论坛,则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智慧温暖答案。
上午10时,论坛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举行,日本认知症专家、认知症电影制片人、认知症VR体验项目负责人,红日养老一线护理员等200多位来自全国的养老界学识派与实务派同仁们参加了此次精心筹备的论坛。
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上海市社会福利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先生,百忙之中莅临现场代表致辞。
论坛由原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先生主持,“这是我从事老龄工作这么多年来主持的第一场专家与一线护理员同台‘竞技’的独特的论坛“。
中日长者事业咨询事务所王青女士代表日方发言,作为中日交流桥梁的她,与大家一同分享了近年来亲身感受中国养老的快速变化。
论坛以日本奇迹电影公司出品的以认知症为题材的电影【看护人,有你真好】拉开论坛序幕。
制片人山国秀幸先生分享了这部电影拍摄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不仅让公众对认知症有了新的理解,更对护理员这个工种有了崇高的认知,并添加进了日本许多孩子未来的理想职业名单中去。
这部片子对护理员的成长与认知症老人的生活及与家人的关系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近乎于纪录式的真实场景令在场的观者无不动容(近日将刊出一位家有认知症父亲的女儿写的影评)。
我们能为认知症做些什么?日本认知症权威佐佐木淳先生分享了“走近认知症”。
他指出:也许未来,任何人都可能长寿,但我们还得接受一个现实,任何人都有可能患上认知症。老年人的认知症不是“病”,而是”老化”。为了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必须创造相应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日本是高度老龄化的社会,不仅老年人的数量在急剧增加,被确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为了消除社会对这种疾病的偏见,日本很早就把老年痴呆症改称为“认知症”,并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日本社会“朝着实现认知症的人们能过上有希望和尊严的生活”的一系列努力:认知症援助者制度、认知症友情俱乐部、认知症咖啡、日本认知症工作小组,政府的关怀以及照护方式的改变,都令人感觉欣慰,对认知症从治疗到照顾到共存的新的文化与社会,是需要的持续推动的!
推动力之一就是日本的SilverWood公司(东京都港区)负责人下河原忠道。
下河道先生也从事老年人住宅的运营,他从以前开始就一直观察入住者的样子,认为这个社会本身就有问题,助长了对认知症的偏见。他力图通过VR认知症体验项目来消除偏见。
现场与会者踊跃报名利用VR(虚拟现实)模拟体验Levi小体型认知症。
此次体验者戴上眼罩与耳机,从一个认知症的视线出发,他看到了人家端给他的蛋糕上面有扭动的虫子…体验结束后,大家无不表示,从认知症者的视线来看待事物,来了解认知症者的行动和心情,真的体会到认知症者的一切反应都是合理,真实的。
虽然我们对认知症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是如何区别认知症和自然衰老、如何正确的对待、护理认知症老人却鲜为人知,这也就使很多患上认知症的居家老人得不到正确的护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加重病情。
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总干事顾春玲分享了“以家庭为中心建立认知症友好社区”。提出有效对接服务资源,人人参与,“让健康老人远离认知症,让认知症家庭轻松快乐“的本土实践。
而如何帮助认知症老人,激发起他们的活力与生命力,红日养老认知症研究中心主任陈学贵分享的”中国认知症照护探索与实践“引来现场的阵阵惊叹,他从”服务、设施、人才培训等相关方面详细地展示其红日照护服务的特点与优势。
然而,把整个论坛推向高潮竟是一线护理员,当红日延吉养老院护理天使周克侠走上演讲台时,总裁吴滨先生,特意站在她身边为她分担人生第一次登上如此国际化舞台的紧张与压力,掌声久久不息。
师从陈学贵认知症培训小组的周克侠分享了如何通过专业的护理有效地让患者维持日常生活并延缓疾病恶化的脚步,因为感动,几次哽咽说不出话来,台下掌声一次又一次鼓励。
照护认知症老人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创建了小梅厅品牌的南京银城红日养老公寓的护理天使的梅双菊,一次又一次承受了认知症老人的暴烈脾气与肢体冲撞,接受老人的全部,帮助他们重拾生活能力,让现场人真情感受到一线护理员最宝贵的品格,耐性与爱。
专业的照护并非一朝一夕促进成,红日养老质量监督中心副主任姚栋,分享了红日12年为老服务的团队的创建与运营、服务项目计划、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这场由养老实体积极响应上海市养老任务与目标,为上海每一个区1000张老年认知症床位提供理论与认知作准备,培养本土企业专业认知症护理人员,执行”走出去,请进来“的长远战略目标的国际间交流,反映了一家上海民营养老机构与时俱进的社会担当与实践,这场专家与一线护理交锋的论坛,必将推动中国认知症照护的发展,受益的将是中国日渐增长的认知症老人,为他们的福祉,我们将奋斗不息!
资料:中国政府网
来源:上海发布
市民政局局长 朱勤皓
- 在上海这座拥有483.6万老年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一名普通的60岁以上老年人,面对我们制定的诸多养老服务政策和养老服务资源,他通过什么渠道可以获得这些信息?有没有一张清单可以列出来?他到底可以享受什么个性化的服务,有什么门槛,有什么标准……
这只是我在大调研中发现无数问题中的一个。3个月来,我跑了20多个基层单位,访谈了居村干部、养老护理员、遗体整容师、部队官兵、留守军嫂、受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等各种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聆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片段、细微感受和需求,并带着这些想法和需求,分析我们上海民政工作还有哪些制度空白和政策缝隙,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在工作中补短板、抬底部、强弱项,持续做好新时代下的民生保障工作。
- 针对老年人对身边的养老服务资源不了解、不熟悉以及供需信息不对称,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的情况,我们推出“养老顾问”制度,初步打算5月份开始在街镇层面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设立80个试点,为老年人提供“量身定制”的养老服务。
- 未来,再进一步推出“社区民生顾问”制度,在各类民生需求和各项民生保障政策之间架起直接沟通的桥梁和机制,更有针对性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彻底解决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脱节的问题。
发现群众需求,首先必须找到问题。我认为,在大调研过程中,“问题从哪里来”本身不能成为一个问题。坚持开门搞调研,凡是群众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小很琐碎,但都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需求,是他们生活中一件天大的事情。这些从生活中来的鲜活问题,对于政府来说,其背后很可能会涉及到政策的盲区和不足。再比如另一种情况:
- 原本一个小康家庭,因为一位家庭成员得了大病重病,从而变成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家庭,我们怎么帮助这样的家庭减轻支付巨额医疗费用陷入的困境,让他们生活得更有尊严?这些都是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 通过这些问题,找到了群众的需求,通过群众的视角,我们也重新审视各项民生保障政策,是不是落实到位,是不是符合基层实际,是不是让老百姓易知易懂,是不是方便群众“触手可及”。
找到问题之后,怎么解决问题?我们制定了许多民生保障政策,为什么群众还是对政策“无感”,找不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政策,找不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服务?中间这口“气”差在哪里?
通过调研和思考,我发现大调研要取得实效,要求我们既问需、也问计。与群众打交道最多的人,是我们的居村委会干部和社区工作者们,这些“大城”里的“小巷总理”们,在居村委会这个最接地气的基层工作平台上直面群众,不但问题抓得“真、准、深”,而且“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灵动又很有艺术,有许多奇思妙想的巧招和高招。
我们在调研中既要通过他们打通群众需求与各项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更要大胆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问计,从中及时发现基层的好经验、好办法,不断帮助我们提高上海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 针对上面提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困难家庭,我们会同财政、医保、卫计、保监部门修改完善了现行医疗救助政策,尽最大程度去解决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真正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
最后,怎么让我们的工作精准对接问题,从而满足群众需求?
我认为,大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由点及面,要制度性思考、系统化推进,要注重顶层设计。通过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帮助我们丰富和完善民政工作体系“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编密织牢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民生保障政策网,从而用完善的制度、精细的政策、精准的服务,形成回应群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每一个上海市民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在工作和调研的匆匆步伐里,静下心来,仔细回想,其实调研的过程也是我们政府各项民生惠民政策宣传的过程,要善于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政策。我们心中要有概念、有数据、有情怀,才能和群众对得上话,抓得出问题。并且,要时刻站在老百姓的视角,始终赤诚相待,始终心怀敬畏,始终胸怀大局。唯如此,方能把民政保障工作做实做细做强,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目标变为现实。
日期 | 时间 | 会议名称 |
6月12日 | 9:00 17:30 |
2018国际养老服务高峰论坛 |
6月13日 | 13:00 17:30 |
2018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 |
6月14日 | 10:00 16:30 |
2018中国养老机构发展高峰论坛 |
13:00 16:30 |
2018中国国际康复辅具发展高峰论坛 |
湖北省老龄产业协会将组织湖北省名优养老企业及产品参加2018年6月13-15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
中国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自2000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有18年的历史,成功举办12届,是国际领先的集产品展示、技术交流及行业互动为一体的品牌博览会。伴随着行业的发展,展会外延不断扩展,适老化概念也从传统的辅具、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具”、“建筑材料”、“智慧养老技术及终端设备”等全新的交叉领域。正因为专业口碑及品牌,也成为企业涉足养老领域时的首选。
2017年的中国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共有分别来自于丹麦、德国、俄罗斯、法国、芬兰、美国、韩国、挪威、英国、日本等国的展商327家,26个国家和地区的40458位观众参观了此届展会,并在同期举行了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中国养老机构发展高峰论坛,中日(上海)老龄产业交流会,老年康复护理高峰论坛等活动。
2018年3月29日,在湖北省老龄办会议室,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琤瀛为湖北省老龄产业协会的数十家会员单位进行了2018年第十三届展会的路演,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本届展会的亮点及精髓。
路演现场
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琤瀛
湖北鄂东医养集团副总经理陈云鹏
武汉仪然科技常务副总程家平发表参加往届展会的心得和感受
湖北省老龄产业协会张丽群会长进行总结性发言
在会上,湖北省老龄产业协会会长张丽群作出了总结发言,张会长表示,本届展会是湖北省老龄产业走出湖北,在国内平台展现产业风采的绝佳机会,不仅能充分体现湖北省的行业水平,更能寻找到优秀的战略合作伙伴,寻找企业发展新的制高点。
12月8日,一座崭新的橙色小楼在徐汇区漕河泾薛家宅拉开帷幕。这座小楼名为“薛家宅邻里汇”,既是社区的公共客厅,也提供日间照料、短期养老照护、为老助餐等养老服务,被当地居民们称为“家门口的微型养老院”。
上海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18年底,上海户籍的老年人口将突破500万,已步入“三人行,必有一老”的时代。
徐汇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以保障居民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努力打造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平台——邻里汇。本次薛家宅邻里汇的开业,意味着漕河泾的居民们在自家门口就可以拥有一个互助同乐的共享空间。对周边的老人们来说,将享受到更为便捷的为老服务。
养老机构进社区
推开薛家宅邻里汇的大门,只见老人们围坐在桌旁,有的在烘焙蛋糕,有的在编织毛衣,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邻里汇的一楼共分为公共休息区、烘焙坊、书香吧、邻里客厅、三室艺厅、党建圆廊等多个功能空间,向社区全体居民开放,提供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还会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讲座。
二楼建成的则是漕河泾街道的社区长者照护之家,又名漕河泾智汇坊。周边老人可以在这里享受短期的养老照护,日间照料以及老年人专属的运动训练课。在房间内,记者看到了专门设立的理发区和护理区,还配备远程医疗等设施,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助浴、助餐、助医、理发等多种服务。
(图片说明:长者照护之家里的健身机构)
“长者照护之家最长的照护时间是6个月,短的话1-2天也可以。”薛家宅邻里汇的整体运营管理公司上海申养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月需要缴纳的费用平均约为4000元,包含伙食、住宿、护理等一系列服务。”申养成立于2015年,由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万科、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专注于养老运营服务。
和市面上的其他养老机构相比,这样的养老模式有哪些特色?
据介绍,邻里汇二楼的智汇坊又被大众称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即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运作方式嵌入为理念,通过竞争机制在社区内嵌入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方式,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养老服务。
在占地面积上,嵌入式养老院更迷你,约为传统养老机构的1/4左右;在成本运营上,嵌入式养老院的资金需求小,相应的所需承担的风险更小,其管理也更为便捷。
社会组织灵活参与
据漕河泾街道社区服务办主任华振杰介绍,漕河泾街道邻里汇采用“1+X”的模式运行,即实行整体委托一家组织管理,日常社区融合活动可采用多个社会组织、多个社区单位按项目需求实施特色服务。
具体而言,就是指在一家主体运营单位的基础上,邀请社区里的不同志愿者团队,提供养老之外的更为丰富的活动。例如,考虑到有些家长平时上班,孩子无人看管,就设立幼儿日托、晚托机制;在白领的业余时间,设计了数字油画、音乐减压、社区影院等娱乐活动,让全年龄段的居民都能享受邻里汇带来的公共服务资源。
“我们希望能淡化老龄概念。”华振杰表示,“邻里汇作为社区内的共享空间,应积极引导居民各方参与自治,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活动中心。”未来,邻里汇希望能吸引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建设,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吸引更多居民加入到社区治理中来。
“微型养老院”仍面临挑战
中国老龄办在一份《中国养老产业规划》报告中预计,到2030年,我国养老服务业市场的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行业背后蕴藏巨大潜力。
目前,针对养老需求,市场上已经有多条产品线推出,例如面向自理型长者的长者公寓;针对失能、失智等长者的照护机构;侧重于医疗,为失能、失智、术后康复等老人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康复护理院等。
以邻里汇中的“智汇坊”为代表的社区嵌入式养老院,主要针对的是短期托护需求,所有老人入住前,必须接受失能等级评估,只有满足1-4级者才能入住,如果严重失能、瘫痪,则不符合智汇坊的入住标准。
目前,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推广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居民的观念仍然有待转变。”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居民仍保持传统观念,认为养老机构是孤寡老人才会去的地方,还不愿去尝试这种全新养老模式。
此外,社区内的“微型养老院”的模式经验也需要进一步积累,目前嵌入式养老模式大多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中心城区落地运营,并没有直接可借鉴的经验,如何能有效拓展到中心城区之外的更多区域,如何让更多老年人接受在家门口享受专业养老服务,还需在运营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